2010年的春天,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与此同时,地方“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为国家制订更贴近地方实际、反映企业要求的方针政策而努力。河南省开封市人大代表、平煤集团开封炭素公司董事长李永平在会议期间接受了《中国冶金报》记者的专访,并提出:“在低碳经济理念的要求下,石墨电极生产企业必须转变思想,打破传统经营方式,在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和排放上加大投入力度,走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和减排技术创新之路,建立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低碳时代石墨电极行业面临的挑战
李永平说:“石墨电极是以煤和石油沥青将有价值的轻组分提取后,剩余的残渣再加工成焦作主要原料制成的,实现了废副品再利用,变废为宝,因此该产业本是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但产业发展的现状却令人担忧。
20世纪80年代,因石墨电极产品市场和效益较好,很多地方纷纷上马电极项目,这种粗放式扩张直接导致了目前的行业结构严重失调。目前,我国石墨电极企业数量多,而成规模的大企业数量少,多数企业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结构不合理。从整个行业看,由于掌握核心工艺技术的企业少,高端产品市场大多由国外企业占领,而低端产品产能严重过剩,从低端到高端产品的产能呈现出“金字塔”式的产能结构分布。行业内企业间在低端产品上大打价格战,恶性竞争现象严重,使得国内全行业变成“微利行业”,严重影响了石墨电极企业的经济效益,制约了石墨电极行业的良性发展。特别是中小炭素企业技术水平低,装备落后,且能耗高、污染严重,在生产车间常常可以看到满天飞扬的粉尘,闻到刺鼻的沥青烟味。
李永平认为,这些都是与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背道而驰的。加快石墨电极行业结构调整已迫在眉睫。
走在低碳经济发展前沿的开封炭素
李永平提出,鉴于国内石墨电极行业面临的以上问题,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是石墨电极企业走出当前困境、做强做大的必然选择。加快工艺技术改造,进行能源和减排技术创新,是石墨电极企业走低碳经济之路的主要途径。
石墨电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整合资源,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是该行业发展的大趋势。目前,国内石墨电极市场低端产品产能严重过剩,产品价格长期处于低位运行,大部分中小型炭素企业亏损经营,生存困难。在此情况下,正是企业进行联合重组、调整经营方式和产品结构的良好时机,可以开展以资产、资金、资源和市场为纽带的多种形式的重组兼并和联合,向产业一体化、经营规模化、资源利用综合化方向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在此背景下,平煤集团开封炭素公司从成立以来,采用国际先进的设备及技术,建成了以生产大规格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及接头等高端产品为主的生产系统,打破了国内大规格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2009年,开封炭素还利用自身人力资源、生产经营、技术装备和资金等方面的优势,重组了一家炭素企业,扩大了生产规模,优化了产品结构,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加强节能技术创新,发展循环经济是石墨电极企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我国石墨电极企业在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技术及投资比例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技改任务重。全行业应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鼓励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大中型石墨电极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加大投入,创新技术,特别是针对该行业中耗能大和污染重的焙烧和石墨化等工序加大投入力度,走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
开封炭素从项目建设开始,就非常注重节能减排技术与排放指标的控制,投入7957.05万元用于节能减排建设,做到了在项目验收的同时顺利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对环保项目的验收,实现了排放达标,解决了长期困扰传统石墨电极企业的烟气、粉尘、废水处理等老大难问题,项目投产同时,就基本实现了清洁生产。该公司不仅重视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投入和排放效果,近几年,还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实施节能减排技术的再创新,在低碳道路上越走越好,也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益处。在2009年,该公司利用石墨化过程中的余热生产增碳剂,2010年计划利用车底炉废气燃烧产生的余热发电,项目完成后可实现每年发电300——500万度,每年两项可节约1500——2000吨标煤。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传统石墨电极企业要实现企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就要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李永平说。
本文转自中国冶金报